PK子女大赛——父母日常生活的那些腥风血雨 | 杜小桥
本 文 约 2300 字
阅 读 需 要
5 min
晒女儿的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,被踢出群的妈妈请看过来——作为一个太优秀的样本,我就是因为惧怕父母遭到被踢出群的命运,才强忍着没有上北大清华,我得过的那些“从不迟到勤奋奖“、“从不随地吐痰卫生奖”也秘而不宣,隐藏自己的光芒许多年,但是即使如此,我还是深深地明白——这里有一种隐形的长辈们之间的攀比链,需要一种正确的晒娃方式来防止和谐社会的崩塌。
一位妈妈因晒女儿清华录取通知书被踢出群
历史上第一个晒娃的家长,应该是在三国时代。有天,孔融的父亲买了一些梨子,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他,孔融摇摇头,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出了以下一番道理:“我年纪最小,应该吃小的梨,那个梨就给哥哥吧。”父亲听后十分惊喜。那个年代并没有互联网,也发不了微博朋友圈,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下来,并且进了语文课本,我猜一定是因为孔融父亲牛B的文案策划和宣发能力。
可以想象,那时候父亲们倘若聚会,普通父亲会说“我们那孩子挺孝顺的”,文艺父亲会说“我家小二六岁已经可以读完一本书了”,而孔融的父亲摇摇扇子捋捋胡子,声情并茂地讲让梨的故事。
虽然孔融成年之后性情大变,正中“大未必佳”的预言。但是晒娃比娃,却成为人类亘古不变的风气。正可谓古今一般同。
千万不要小看走在路上那些素淡寡颜的中老年人,他们可以节衣缩食,脚上套着adibas,身上穿着反勾耐克,背着CUCCI包,但他们的内心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,只等待一个合适的舞台,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娃是如何撬动地球的。说句颇有些辛酸的话,他们基本都是富有牺牲精神的中国式父母,内心的信仰只有一条,那就是:子女光鲜,世界就充满阳光。
他们其实才不需要什么仪式感,比娃这样的竞赛不就是一个App,甚至不需要密码,随时就能开启。我亲眼见证过一次,我爸碰见一个多年没见的老同事,一上来,这位长辈没有问候彼此的近况没有关心彼此的变化,而是不经意地叹口气,以抱怨孩子又在贵州买了一套房子的口吻率先出击:
“那边三四套房子怎么管理啊……”
我爸立即跟着这声响号冲向了战场,凭借价格高地击溃对方丢来的数量优势:“房子多了确实不好管理,我女儿在北京二环的房子刚刚装修好,这北京房子太贵了,一平米十几万,都可以在小城市买好几套了。”
对方愣了大概三秒,跟着尬笑了两声,迅速开辟第二战场:“也对,你们大城市好啊,什么都便利,不像我女儿,去哪儿都只能开车,保时捷,开着特别辛苦。”
兵来将挡水来土掩,我爸岂能示弱:“自己开车多好呀,自由自在,我女儿非要给我们配个司机,弄得我们经常还不好意思麻烦人家。”
对方一路败退,眼看溃不成军,不料眉头一皱计上心来,突然看看手表扔出终极大招:“啊呀sorry呀,不能长聊了,我得去接孙女儿了,唉,这都第三胎了,也不知道生那么多干嘛。”不待我爸回话立刻加上核武器攻击:“你女儿好像一直没结婚吧?还是你们让人羡慕啊哈哈哈哈……”
后来我爸总结了三天,觉得这场战役之所以在关键时刻反胜为败,在于我没有结婚这一巨大的污点。
没错,敢于晒娃比娃的父母虽然比沉默型的那款父母皮实,但也会有崩溃的一刻。比娃竞赛中难以预料的尴尬和子女的不理解,促使他们在某一天突然崩溃,或多或少开始质疑人生。
“我是为了谁?”“为何走到此处?”“我该去向何方?”这些本只属于保安和哲学家的难题,也会在某个夜深人静时分拷打他们的灵魂。
网上有人给出了终极进阶型答案,晒娃最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:平时各种吐槽女儿不行,让他们放松警惕,等大家都吆喝想要看笑话地问女儿考怎么样,你推三阻四,欲哭无泪地勉强晒出清华录取通知书,给他们致命一击——显然,只此一役,必能横扫千军,夺回全部荣光。
父母辈不容易,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,在自己年轻的时候限于时代的匮乏和恐惧,也为自己那点理想付出过几截颈椎,几斤青丝,几大盆难以描述的誓言,只是社会不需要他们那么努力去拥有兰博基尼,也没给过他们明确的指示相应的回报。
咔嚓,恰似一道闪电过后,他们突然发现,时代变了,他们还没做好退休的准备,就得看着孩子们站在跑道,于是从前黑暗的跑道明亮了起来,他们怎么能被时代抛弃,他们至少也得站在灯光下的加油区。
豆瓣上曾经有个著名的小组叫做“父母皆祸害”,成员有几十万人(现在已经搜不出来了),里面痛诉父母各种问题,其中不经子女同意的攀比就是其中一样。
甚至于有组员们得出过“防火防盗防亲妈”的指挥方针,为了不再被动陷入到不知情的人民战争,大家和他们的父母达成共识:1、不准拍脸;2、不准偷拍脸;3、不准偷拍到脸 。
而这,对于晒娃比娃界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痛点。
曾经的豆瓣“父母皆祸害”小组
于是,本计划发朋友圈的照片也止步于亲戚同学老姐妹群——主要靠各种养生链接和表情包交流。
他们那一代的人,大多经过文革的洗礼,红卫兵串联,从吉林出发,从昆明出发,从驻马店出发,辗转七十个昼夜来到北京!直到时代的帷幕变换,他们眼看着自己的孩子们毕业后北漂,从吉林出发,从昆明出发,从驻马店出发,辗转七个小时来到北京!但是他们自己带回来的只有虚幻的信仰,而孩子们带回来的却是无数新鲜事物和能量。
多少个夜晚他们也会扪心自问,值得吗,我的付出都值得吗?财富和物质的聚集并不能形成心理安慰,因为打土豪分田地的历史并不遥远,而在单位和体制中形成的圈层阶级终生无法打破,只有孩子——只有承载着他们出人头地希望的孩子,才真真切切地能不辜负他们,让他们活得比别人更荣光。
这荣光即便是虚幻的,远在千里之外的,也是暗夜的烛火,让父母们可以得到安慰。孩子们的车房工作以及婚嫁生育,都成为他们和寂寞争斗的武器,和同侪PK的棍棒。
天就要黑了,城市灯火初上,乡村四野沉寂。父母们在广场舞和麻将局上推身而起,他们像杜鹃一样赶回家,给加班晚归的孩子做饭,即使知道她在赶一个公号文章,名字叫作《父母皆祸害》。
- 推荐阅读 -
值班主编 | 董啸 值班编辑 | 小窗
这是第 447 篇文章
- END -
© Copyright
作家原创作品 |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| 欢迎分享朋友圈